嘉興藏第30冊 續編260 大懺悔文略解(2卷) 〖清 書玉略解(依駒本印)〗 .txt
嘉興藏第 30 冊 No. B260 大懺悔文略解
大懺悔文略解序
夫欲求生淨域。先須洗浣身心。入聖超凡。必使根塵迥脫。所以如來。示懺悔之方。先德述修淨之法。攝生之要。無逾此也。惟智者覺照愚者沉迷。故我本師見月老和尚。每於布薩之期。先令懺摩。然後說戒。今此文者。乃大唐不空三藏。所譯三十五佛名經禮懺法也。五天竺國遵行。甚有靈應。迨於趙宋不動三藏。復以五十三佛洪名。增之於前普賢十大願偈。續之於後。共成一百八禮。題云大懺悔文始從讚禮稱名終於發願回向。事理一貫權實雙彰。令人朝夕禮誦。期斷百八煩惱。後來人根漸薄。皆悉跪諷由是誦者頗多而達者無幾心既不誠。云何感通諸佛。故余不揣荒陋詳閱諸經。採取要文。發明少義名曰略解。文雖不廣三懺全收。法或未周五悔並攝願諸覽者如法行持庶得理顯情忘。則蓮邦淨域不期而至也。
時
康熙四十八年迦提吉旦蘭陵律學苾芻書玉題
凡例(十條)佛號題文。俱書頂格低一字者。乃是今解。所列科目。又低一字。一則尊敬佛法。二則作述分明。庶無紊亂其先後之次也集法之人。流通本遺失。飲水思源。烏可缺焉。故於釋題之次。即便補出其名。恐日久漸湮以昧古德弘法利生之願力也此懺悔願文。髫年即能讀誦。而有髮白不了其義者。皆由文簡義深。人多輕忽故也是以勉力解之作一助顯文中讚禮。皈依懺悔發願。雖則各自分開。而佛號願偈。不無疑議尤恐初心未了。今亦科明。庶幾覽者。如指其掌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緣起各有不同故今採取冠於兩節之前。以見諸佛菩薩慈念眾生如母憶子之切。不可忽也出義消文貴在直捷爽快。如開門見山。不容他往。故此解中。不論經律教部。凡有與本文相符者。即便錄出。以顯其義。並不局於一處而生別見也諸佛德號。義海難窮。管見愚資。如何測量。但非解說。則其德不顯。故今隨號釋之。雖不能深達佛理。然亦無礙於法義也此中發心原揀去權小。唯依上乘。今釋文中又大小兼收者。蓋欲令其回小向大。會三歸一故。毋得論其混雜也集此懺法。普利群情。不論道俗男女。一切皆當修學。然未登聖地已還誰能無過。天中雖樂。五衰相現。即便向佛皈依。何況人間。眾苦縈纏。而不勤行懺悔。果能至誠禮誦。而諸佛菩薩不攝受者。未之有也誦此佛號。必須精誠作觀。如法稱揚。一尊念完。即便換氣。不得帶南無二字。如或上下牽連。則冠履倒置。於理不便。務必留心。至於如來十號。亦要念得清楚。善逝。與世間解。是兩號。不可作一句念也
禮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至心皈命禮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普淨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南無栴檀光佛 南無摩尼幢佛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 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南無大悲光佛 南無慈力王佛 南無慈藏佛 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 南無賢善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廣莊嚴王佛 南無金華光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無虛空寶華光佛 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南無不動智光佛 南無降伏眾魔王佛 南無才光明佛 南無智慧勝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無世淨光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幢勝王佛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無妙音勝佛 南無常光幢佛 南無觀世燈佛 南無慧威燈王佛 南無法勝王佛 南無須彌光佛 南無須摩那華光佛 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 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南無才光佛 南無金海光佛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無大通光佛 南無一切法幢滿王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清淨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 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栴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 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 南無才功德佛 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 南無紅燄帝幢王佛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 南無鬥戰勝佛 南無善遊步佛 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 南無寶華遊步佛 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禮。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 妓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惟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回向眾生及佛道
願將以此勝功德 回向無上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諦融通三昧印
如是無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盡回向
所有眾生身口意 見惑彈謗我法等
如是一切諸業障 悉皆消滅盡無餘
念念智周於法界 廣度眾生皆不退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 願今回向亦如是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三稱)。
大懺悔文略解卷上
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沙門書玉釋
解此懺悔。大分開三。初題目。二。集人。三。入文[○@甲]今初。
大懺悔文
大者。大乘之法也。謂揀去權小。特發大心故。懺悔者。乃萬行之初機。解脫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利生之方法也。解黏去縛。莫過於此。依之而修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其福之生也。如春回大地。罪之滅也。如雪點紅爐。故經云。懺悔則安樂不懺悔則罪益深。由是觀之。蓋吾人不可不為當務之急。而勤行懺悔之法也。梵語懺摩。華言悔過。今言懺悔者華梵兼舉也。光明文句云。懺者。首也。悔者。伏也。順從為首。不逆為伏。謂行人順從三寶足下。依教修行。不敢違逆故。所以作法之時。先敬三寶。次伸懺悔也。又懺名白法。悔名黑法。白法須尚而行之。黑法須棄而捨之。取捨合論。故言懺悔。亦即改往修來之意謂修將來之善果。改已往之惡因也。又懺名披陳眾失。發露過咎。不敢隱諱。悔名斷相續心。厭悔捨離。能作所作合棄。故言懺悔。如後說罪之法是也。又懺者名慚。悔者名愧。慚則慚天。愧則愧人。人見其顯。天見其冥。冥細顯麤。麤細皆惡。故言懺悔。總而言之。已作之罪。悉願消滅。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也。然懺法有事理之不同。事懺者。謂晝夜六時。三業清淨。對於尊像。披陳過罪。無始至今。凡所造作。五逆十惡。及餘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畢故不造新者是也。理懺者。謂斂攝身心。深念實相。觀此罪性。不在內外。亦非中間。更推能作之心。亦不在內外中間三處。能造之心既爾。而所作之罪亦然。心既當體即空。罪性了不可得者是也。故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其事懺。懺苦道。業道。理懺。懺煩惱道。又理事懺法。不出三種。理。謂無生妙懺。事。謂取相。作法也。無生懺者謂了我心自空。罪福無主。觀業實相。見罪本源。法界圓融。真如清淨故。取相懺者。謂定心運想相起為期故。作法懺者。謂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故。然法雖三種。要須行在一心。當知三種懺法無生是正。二為助緣。如灰汁皂角。助於清水。正助合行。如膏益明。證理彌速也。又此三種懺法後一雖可獨修。不進須假前二。而前二。不可暫離無生。得此意已。方可說行三種懺法也。若論其功能作法。滅違無作罪。及違戒上罪三惡報障業。障。怖畏。憂愁。煩惱。取相。滅性罪。及犯定上罪。人道報障。業障。四住煩惱。無生滅無明。及犯慧上罪。三界有漏報障。業障無明。煩惱作法。屬身口二業。取相。屬意之事一心上二。皆事也。無生。屬意之理一心。此一。唯理也。窮理在事。了事即理。理事融通。是名懺悔。如別時而修。則作法。喻服薑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若取相。喻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修無生喻服五芝。病除身飛。升仙得道。故知懺悔。不出此三法也。文者能詮文字也。若論至道之法。本來離言說相。離文字相。古云。大道元來不屬言。擬談玄妙隔天淵。豈可以文言而能詮者哉。然道雖無言。要因言以顯道。故清涼疏云。雖空空絕跡。而義天之星象燦然。湛湛忘言。教海之波瀾浩瀚。則無文字中。不妨有此懺悔文也。
[○@甲]二。集人。
宋西夏護國仁王寺金剛法師不動集
宋。朝代也。西夏。國名也。謂地在寧夏西邊故。宋真宗。封趙德明。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趙元昊。為夏國王。法師西來先至彼處。弘法利生也。護國等五字。寺名也。謂師以護國仁王般若經。普令緇素誦持。祝國祐民故。金剛等六字。人號也。上四字。通稱下二字。別名。法師者。謂通顯。密。三藏。法中最上之稱也。金剛者謂瑜伽有五部。曰佛。曰金剛。曰寶生。曰蓮華。曰羯磨也。師現傳金剛一部。故名金剛法師。此乃灌頂時所授稱也。梵語阿閦撇。此云不動。謂師最初依阿閦部法而行持故。集者。顯德也。謂師欲令道俗修證。故以唐三藏不空法師。所譯三十五佛名經禮懺文。前增五十三佛德號。後綴普賢十大願偈。前後共成一百八禮。期斷百八煩惱故。後遷四川蒙山。又集施食儀文。為出生軌範。因以甘露度孤。復稱甘露法師。今時諸方叢林靜室目為課誦。以山彰名。所謂蒙山施食也。此實法中二利行用之要。大有功於佛門者也。餘諸神應備載別記。
百八禮者。謂初偈一禮。上師一禮。佛法僧一禮。發心一禮。三皈三禮。十號一禮。八十九佛名。八十九禮。懺悔一禮。回向一禮。前八別願八禮。後一總向一禮。初後各三禮。不在此數內。自修行本。斯為第一。非如今時跪[言*奉]而已也。恐後遺失。故贅於此。
[○@甲]三。入文。科分為五。初。讚禮。二。發心。三。皈依。四。懺悔。五。發願。[○@乙]今初。
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至心皈命禮
初二句。讚佛心。三句。讚佛身。四句。皈命也。慈者與其樂。悲者。拔其苦。喜者。慶其善。捨者。去其惡。大者。以此四種。名為無量心故。不同世人愛染慈悲。情見喜捨。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曰大慈大悲。喜無所喜。捨無所捨。故曰大喜大捨。愍者。憐愍濟者。濟度。眾生者。眾法相生也。此指六道而言。含識者。含靈抱識也。此指四生而言。實則眾生。即含識易名不易體也。相好光明者。謂如來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以此相好光明。而為莊嚴自佛之身。故云以自嚴也。至心者。一心也。一心作法理事皆周。內心既虔。外儀必敬也。命者。命根。以壽。煖。識。三。一期連持不斷。稱之為命。即八識。自體也。經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則命為六根之總。六根乃命之別。今攝別歸總。故曰命耳。而云皈者。有事。有理。理。則以六和合。還歸一精明體。事。則世人最重。惟命與財。若捨財。猶有命在。今捨性命皈投於佛。一捨而無所不捨。以表誠敬之至。故曰皈命禮也。
[○@乙]二。發心分二。先。皈依性相勝境次。正發菩提大心。[○@丙]初中復二。初。同體三寶。二。別相三寶。[○@丁]今初。
南無皈依金剛上師。
金剛上師者。毘盧教主也。以毘盧如來。是金剛瑜伽大秘密主。而為無盡三寶父母。師長故。又四方四佛。及一切賢聖。皆從毘盧金剛心中之所流出。故先皈依自性三寶。次皈依別相三寶。然自性。即同體也。南無。梵語。皈依。華言。今雙標者。二音兼舉也。又灌頂疏。南無。翻為度我。謂能救度我等眾生。是故先須皈依毘盧遮那最上師也。餘皆倣此。
[○@丁]二。別相三寶。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佛者。娑婆。華藏。剎海佛也。法者。顯密教部。無上法也。僧者。大小乘中。凡聖僧也。皈依者。佛為兩足尊。皈則不墮地獄故。法為離欲尊。皈則不墮餓鬼故。僧為眾中尊。皈則不墮旁生故。又復皈依三寶者豈唯離三途之苦而已實欲得三菩提之樂也。
[○@丙]次。正發菩提大心分二[○@丁]初。揀去權小。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我者。指行人自己而言。發心者。謂發菩提大道心也。不為自求者。正揀權小之境。謂不為自己以求人天福報及權乘小果也。若為自求。即落五乘。非真發大心也。人中福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是也。百官。四民。福報劣矣。洪範。明五福。謂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雖則一期快樂。難免生死輪迴。故不求也。天上福者。六欲天中。光明殊勝。眷屬相隨。華冠鮮麗。衣食豐盈等。色界諸天。有四禪福報。乃至無色界天。亦有四空定報。經云。六天雖貴。福盡還作牛領中蟲。非想雖高。壽盡還墮飛狸等類。故不求也。聲聞者。謂聞四諦法。而得其名。即小乘果斷見思惑。證真諦理者。雖云逮德己利。盡諸有結高超三界。迥脫四生。奈如獐獨跳。不顧後群。唯求自度。不能度人。喻如羊車。不堪載物。故不求也。緣覺者。梵語辟支。此有二種。一云緣覺。佛在世時。聞十二因緣悟道者。二云獨覺佛滅度後。獨宿孤峰。觀緣悟道者。即中乘果。更侵習氣者也。今單列緣覺者。舉緣攝獨耳。謂雖有度生之念其心不大。喻如鹿車。雖可載物不堪重運。故不求也。權乘者大乘權教也。諸位菩薩者。藏通二教。及別教地前之菩薩也。以藏教菩薩。三祗修六度。百劫種相好。帶惑行因故。通教菩薩道觀雙流。真俗並現。所侵習氣。猶餘少灰故。別教三賢。雖各斷惑行事六度。著相修持未斷無明。未證實理。故名權乘。謂雖發大心。廣度眾生。以其纔行四百由旬。未能超過。直至寶所。喻如牛車。雖可重載。不能致遠。故不求也。法華云。但以假名字。引導于眾生。則知三乘皆權。非實。不言別之登地者。以斷惑見理仝圓故。然自他既不願求云何為彼發其心耶。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者。最上乘也。
[○@丁]次。顯發大心。
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分兩節。一。生起。二。開顯。初句。出所依之乘。言最上乘者。圓教一佛乘也。謂圓悟妙理。不與餘乘共故。般若云。此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法華云。無有餘乘。唯一佛乘。以一乘圓頓教人。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終日成佛。無成佛相。終日度生。無度生相。喻如大白牛車實行五百由旬。不滯化城。直登寶所。遊於四方。嬉戲快樂。是故不依餘乘。而依最上乘也。次句。明能發之心。菩提者。成正覺之心體也。謂能破無明。煩惱惡業。不被染壞。故當發也。二。開顯。願與等四句。示心相也。言願與法界眾生者。正顯不為自己一人而求也。一時同得者。揀異權乘漸教。三大阿僧祗劫而後得也。阿耨菩提者。諸佛無上正覺之果也。阿者。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覺。覺。異三途之不覺。正。異人天之邪覺。等。異二乘之偏覺。上。異權乘之未上。無。異因地之有上。則此無上正等正覺。乃是圓教一。佛乘果也。總而言之。謂我今時。唯依最上佛乘。圓頓教中。發大菩提道心為因。願與法界一切眾生。不前不後。一剎那間。同在現前證得諸佛無上菩提。圓妙覺果。此。心此願方稱究竟也。若不如斯。因果寧能該徹乎。
[○@乙]三。皈依分。二[○@丙]初。無盡三寶。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十方等。舉所依。之境也。皈依。顯能依之人也。十方者。橫遍也。空界者。豎窮也。皈須塵方剎土。盡空法界者。以顯行人皈敬之心極廣大也。一切者。普攝之辭。若局一處。心則不廣。願則不周。安能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菩提耶。必須仗承三寶神力加被。運心周廣。立願弘深。方可與法界眾生同得也。一切佛法賢聖僧者。謂三寶有小乘。大乘。住持。同體。別相。之不同也。小乘以丈六金身為佛。四諦。因緣為法。四果。四向。為僧。大乘以三身。十身為佛。二空三空理等。為法。三賢。十聖。為僧也。別相三寶者。謂佛在世時。如來雪山夜半睹明星而悟道。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即佛寶也。寂場。鹿苑。初轉法輪。即法寶也。度諸菩薩。五比丘等。即僧寶也。住持者。謂。刻像圖形即佛寶。黃卷赤牘。即法寶。圓頂方袍。即僧寶。此之三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不為煩惱之所染污。世出世間。皆可尊重。故稱為寶。住於世間。持乎正法。能令慧命不斷。故名住持三寶也。同體三寶者。謂名雖三種。同以真如理性為體故。真如性上有覺照義。即名佛寶。性有軌持義。即名法寶。性有和合義。即名僧寶。須知捨住持三寶。別無同體三寶。離同體三寶。更無住持三寶。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同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轉生死。悟之者。成等正覺也。涅槃經云。若能觀三寶常住。同真際淨名云。佛即是法。法即是眾。如是三寶。皆無為相。同體屬理性。住持屬事相。大小乘事理雙通。詳如賢首三寶章明。今所皈者。盡我人之心。盡法界之量。盡三寶之際。塵塵剎剎。無不皈命。故曰無盡三寶也。
[○@丙]次。通別二號分二[○@丁]初。通號。
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者。十號經云。如過去諸佛。行六波羅密。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而來。故號如來也。又具三義。謂法。報應也。般若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此以法身釋。轉法輪論云。本覺名如。始覺名來。始本不二。故名如來此以報身釋。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約應身釋。三身圓顯。故名如來△應供者。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也。然人天賢聖。無明住地。全缺應供。二乘但盡見思。未斷塵沙。無明。受人天供名半應供。如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非惟受人天供。亦受九法界供養。是名全應供也。又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無著。復名無所著也△正遍知者。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也。什師云。正遍覺。謂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也。又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復號等正覺也。妙宗鈔云。此之三號。即名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正遍知。即般若德。真諦也。應供。即解脫德。俗諦也。如來即法身德。中諦也。若廣說此三句義者。億劫不能盡也△明行足者。明。即三明。謂天眼。宿命。漏盡明也。行。即六度萬行。足者。謂三乘雖得三明。明不滿足。唯佛無缺。萬行圓修。故號明行足也△善逝者。善。妙也。逝。往也。謂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又地持經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號善逝也。亦云好去。大論云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智慧中去也△世間解。無上士者。謂世出世間因果諸法。正覺正知。無不解了。故云世間解。三界人天。若凡若聖。乃至一切有情之中。惟佛第一。最上無有與等。故號為無上士也△調御丈夫者。謂佛具大丈夫力。以第一義。涅槃之法。顯示調伏。六道狂象。御駕一乘寶車。直至涅槃彼岸。故號調御丈夫也△天人師者。謂如來示道一切眾生。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非獨為四眾之眼目。在於天上人間邪魔外道。無不依教秉命於佛。故號天人師也。又云度餘道眾生者少。度天人眾生者多△佛者。覺也。覺具三義。一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覺滿。謂窮源極。底。行滿果圓。三覺圓明。智慧具足。故號佛也。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世尊者。謂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又云。以無量智慧等法破無邊惑業惡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皆悉尊重。故號世尊也。一。是倣同先跡號。二。是堪為福田號。三。是遍知法界號。四。是果顯因德號。五。是妙往菩提號。六。是達偽通真號。七。是攝化從道號。八。是應機授法號。九。是覺悟歸真號。十。是三界獨尊號。此十號義。若總略釋。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謂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前十。是別。後一是總。法數云。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然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方滿。涅槃。及大論。開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兩號。今此經中。將世間解與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皆存之。問。剎塵。心念可數知。無能盡說佛功德。德既無盡。號亦無盡。何惟舉此十耶。答。此舉大數而言。如華嚴說。十表無盡故。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故舉此十號即攝諸佛無盡德也。又此十種通號。佛佛皆具故於三皈依後。諸佛名前。特加稱讚也。
[○@丁]次。別號分二。初。五十三佛。二。三十五佛。
[○@戊]初中復二。初序源。次。顯名[○@己]今初。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云。爾時藥上菩薩為行者稱說過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過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淨。乃至次名一切法常滿王佛。爾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於定中。得見過去七佛世尊。第一毘婆尸佛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三佛。乃是過去久遠舊住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祗劫。不墮惡道。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次尸棄如來。毘舍浮如來。拘留孫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亦如是讚五十三佛名已。亦復讚歎言。善男子。善女人。能聞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稱名者。能敬禮者。除滅罪障。如上所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次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人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佛告寶積。十方現在諸佛。善德如來等。亦曾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面。各皆成佛。所謂寧受一切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也。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敬禮七佛。復當敬禮五十三佛。然後遍禮十方無量一切諸佛。晝夜六時。心想明利。猶如流水。行懺悔法。機感道交。自然除滅。然諸佛各具萬德。但於中隨義釋之。應當如法理會毋得依文局執也。
[○@己]次。顯名科分十八[○@庚]初普光之普淨三佛。
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淨佛。
南無者。皈命稱禮也。佛者。十號中之一也。普光等。是佛別名。各有稱故。後皆准此。言普光者。謂化身百億。光照大千故△普明者。謂報身相好放無邊光。明如杲日故△普淨者。謂一真法身。猶若虛空。本來清淨故。此三如來。約三身釋。
[○@庚]二。第四之五。二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南無栴檀光佛。
多摩羅跋。此云離垢。牛頭山名也。栴檀。此云與藥。香也。能除風熱等病。以喻如來眾德妙香。普薰一切。眾生聞者。離垢清淨。故名多摩羅跋栴檀香也△栴檀光者。楞嚴云。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今本佛香光莊嚴。明淨滿足。眾生見者。心眼開明。故名栴檀光也。此二如來。以德表顯。
[○@庚]三。第六之七。二佛。
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摩尼幢者。幢。功德高顯之貌。謂如來利生。處處建大法幢。如摩尼珠隨方現色。摧伏魔軍。破諸黑暗。凡有見者。無不皈敬。故名摩尼幢也△歡喜藏摩尼寶積者。如來無盡法喜。名之為藏。眾生聞者。離苦得樂。故云歡喜。猶若如意寶珠。利益無盡。故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也。此二如來。以喻表顯。
[○@庚]四。第八。一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一切世間。乃普及之辭。樂見。是喜好之意。上大精進。揀非權小之行也。謂此如來因中發最上心。修廣大行。精進無移。故於果上感得一切眾生所愛樂身。能令見者聞者。皆發菩提故。上句名覺他。功也。下句顯自覺。德也。功成德滿。故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也。此約因果同圓。顯德為號。
[○@庚]五。第九之十。二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南無慧炬照佛。
摩尼幢燈光者。謂以實智證理。喻如摩尼珠幢。權智鑒機。喻如燈光遍照。權實雙彰。故名摩尼幢燈光也△慧炬照者。謂以聞思修三慧火炬照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故。如燈明暗盡。慧起惑除故名慧炬照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六。第十一之十二。二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海德光明者。光明。表智德。謂如來智德無盡。以喻如海。故云海德光明也△金剛牢強普散金光者。金剛。性最堅利。不為物壞。而能壞一切物。喻佛不為煩惱破壞。而能破壞一切煩惱。故名金剛牢強也金體極明。不為物照。而能照一切物。喻佛不為無明暗障。而能照破無明。故名普散金光也。此二如來。智德表顯。
[○@庚]七。第十三之十六。四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南無大悲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慈藏佛。
大強精進勇猛者。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不怯曰勇。不怖曰猛。謂世尊無量劫來。於諸善法。不雜不退。故稱為大。於諸惡道。不怖不怯。故稱為強由大強故不休不息。故得斷除三障證三菩提故名大強精進勇猛也△大悲光者。謂豎窮橫遍曰大。法身德也。運心拔苦曰悲。解脫德也。寂照不二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圓融。故名大悲光也△慈力王者。力。勝也。王。往也。謂佛念眾生。慈無能勝。能令人天。皆共歸往。故名慈力王也△慈藏者。謂一極慈心。攝歸萬善。法界含容。出生無盡。故名慈藏也。此四如來。從德表顯。
[○@庚]八。第十七之二十。四佛。
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善意佛。南無廣莊嚴王佛。
栴檀窟莊嚴勝者。妙香之所成也。謂如來八萬四千毛孔。皆出妙香。猶如栴檀。普熏一切。以此妙寶莊嚴法窟。最勝無比。故名栴檀窟莊嚴勝也△賢善首者。如來道高德重。故稱為賢。迥出九界。故稱曰善。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名賢善首也△善意者。謂如來慈念一切眾生。猶如赤子。從生至生。接引無倦。故名善意也△廣莊嚴王者。謂如來色相。萬德莊嚴。故稱為廣。無量劫來。自在安然。不為物轉。故名廣莊嚴王也。此四如來。依正顯德。
[○@庚]九。第二十一之二十四。四佛。
南無金華光佛。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虛空寶華光佛。南無琉璃莊嚴王佛。
金華光者。謂戒心發行。喻如金華。離欲清淨。喻如金光。金。表法身。華。表解脫。光。表般若。三德理圓。故名金華光也。此顯如來清淨光明。無邊相好。皆以持戒而得莊嚴成就。故律云。諸佛證菩提獨覺身心淨。及以阿羅漢。咸由律行成△寶蓋照空自在力王者。以信為實。七菩提分為蓋照耀虛空。令諸眾生。得大利樂。自在無礙。故名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也△虛空寶華光者。法身無相。猶若虛空。本來無染。故稱為寶。心花發焰照真法界。故名虛空寶華光也△琉璃莊嚴王者。梵語琉璃。此云青色寶。乃七寶中之最勝者。佛身清淨。故曰琉璃。內外明照。故曰莊嚴。不為群魔之所障蔽。故名琉璃莊嚴王也。此四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第二十五之二十九。五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動智光佛。南無降伏眾魔王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
普現色身光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圓光普照于十方。示現種種所行事。故名普現色身光也△不動智光者。不動智。即根本智體也。謂本佛法身。如如不動故。光者。即差別智。用也。謂從體起用。如月印千江。故名不動智光也△降伏眾魔王者。謂如來以無漏慧力。降伏諸魔。波旬受化。於法自在。故名降伏眾魔王也△才光明者。謂以無礙智慧辨才照了諸法。破諸煩惱。利益群生。故名才光明也△智慧勝者。勝力也。謂以一切智力破見思惑以道種智力。破塵沙惑。以一切種智力。破無明惑。三惑既除。覺體常照。功強於彼。故名智慧勝也。此五如來。以法表顯。
[○@庚]十一。第三十之三十三。四佛。
南無彌勒仙光佛。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無世淨光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彌勒仙光者。彌勒。此云慈氏。姓也。仙覺也。謂從發菩提心以來。未嘗入俗。故以為姓。仙光者。離垢清淨之光也。佛為大慈金仙。以無垢清淨智光。普照諸有。離苦得樂。故名彌勒仙光也△善寂月音妙尊智王者。謂智照如月覺妙若音。經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善寂月音也。又云。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妙尊智王也。上句為喻。下句為法。謂以權實智光。覺法自在。如月形影音響一切。雙亡雙照。故名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也△世淨光者。謂如來出世以諸道法。教化眾生。清淨身心。永離黑暗。故名世淨光也△龍種上尊王者。謂龍種。世間最為尊上。聞佛音教感發信心。歸投於佛。而得自在。故名龍種上尊王也。此四如來。種智顯德。
[○@庚]十二。第三十四之三十八。五佛。
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
日月光者。謂以根本智證理。以後得智斷惑。情忘理顯心地開明。光同日月。故名日月光也△日月珠光者。謂如來以三覺智光。照破一切眾生。無明不覺之惑業。故名日月珠光也△慧幢勝王者。謂如來建大智慧幢幡。降伏魔軍。功力殊勝。故名慧幢勝王也△獅子吼自在力王者。獅子獸中之王。發聲哮吼。百獸潛藏。如來法音奮同獅子。智慧威德。力勝如王。故云獅子吼自在力王也。古云。佛獅子吼。魔外拱手。四眾聞之得大無畏是也△妙音勝者。謂如來說法不動聲色而周遍十方。故曰妙音。眾生聞之。隨類得解。究成種智。故名妙音勝也。此五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三。第三十九之四十一。三佛。
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慧威燈王佛。
常光幢者。謂如來常建大光明幢。無明黑暗。悉皆摧滅。故名常光幢也△觀世燈者。謂如來觀彼世間眾生。從冥入冥。不思返照。是故以大法燈。引歸寶所。故名觀世燈也△慧威燈王者。以根本智。起後得智。現大法威。故名慧威。猶如燈王。傳耀無盡。眾生蒙光。而得自在。故名慧威燈王此三如來。以法顯德。
[○@庚]十四。第四十二之四十三。二佛。
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
法勝王者。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故名法勝王也△須彌光者。須彌。此云妙高。山王名也。謂四寶所成。故稱為妙。迥出群峰。故稱為高。既高且妙。稱為山王。照耀四方。故名曰光。以喻如來四智轉成妙覺佛果。高出人天。光明普照。故名須彌光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五。第四十四之四十五。二佛。
南無須摩那華光佛。南無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佛。
須摩那華光者。須摩那。此云稱意華名也。色有黃白。而香光遠徹。以喻如來戒善香光。無不稱意。故名須摩那華光也△優曇缽羅華殊勝王者。優曇缽羅。此云靈瑞。又云瑞應華名也。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故名殊勝。以喻如來希有難遇。故名優曇缽羅華殊勝王也。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譬如優曇華。時乃一現耳。此二如來從喻表顯。
[○@庚]十六。第四十六之四十九。四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南無才光佛。
大慧力王者。顯非權小智慧之力也。謂如來法王。以大智慧力。引導眾生。直到涅槃彼岸。故名大慧力王也△阿閦毘歡喜光者。阿閦毘。此云不動。佛名如如不動故。歡喜。國號。人天喜愛故光者。謂依正二報。並放光明。不動寂常。十方遍照。一切人天。無不歡喜。故名阿閦毘歡喜光也△無量音聲王者。謂如來以無盡音聲。說無窮妙法。自在無礙。故名無量音聲王也△才光者。才辨才也。光。智光也。謂如來具足無量辨才。智慧光明。普利一切。故名才光也。此四如來。從法為名。
[○@庚]十七。第五十之五十一。二佛。
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金海光者。謂佛身如海。金光紫赤。照耀無窮。以喻海印三昧。表法殊勝。故楞嚴云。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故名金海光也△山海慧自在通王者。謂真實慧如山。方便慧如海。合則成無障礙慧。故名山海慧也。自在通王者。俗諦曰自在。真諦曰通。中道諦曰王。以此三種大智慧。會入三諦理。故名自在通王也。此二如來。智慧表顯。
[○@庚]十八。第五十二之五十三。二佛。
南無大通光佛。南無一切法幢滿王佛。
大通光者。謂覺體曰大。法身德也。覺用曰通。解脫德也。覺相曰光。般若德也。三德圓融。不可思議。故名大通光也△一切法幢滿王者。謂五教三乘。名一切法標示人天曰幢。周遍法界曰滿。法法自在曰王。以一切法豎窮橫遍圓融無礙故名一切法幢滿王也。此二如來。以法表顯。略釋五十三佛名竟。
佛名經云。三千諸佛。因禮五十三佛。滅除積習得成正覺。佛尚懺禮。況餘下耶。今不動法師。集此懺文。將五十三佛。增於三十五佛之前者。普願法界眾生。同共稱禮。亦如三千諸佛。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大懺悔文略解卷上
嘉興藏第 30 冊 No. B260 大懺悔文略解
大懺悔文略解卷下
古杭昭慶萬壽戒壇傳律沙門書玉釋
[○@戊]二。三十五佛復二[○@己]初。序源。
大寶積部。決定毘尼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於貪瞋癡。不怖畏耶。佛言。舍利弗。一切菩薩。有二犯戒。何等為二。一者。瞋相應犯。二者。癡相應犯。如是二犯。名大破戒。舍利弗。因貪犯者。為過微細。難可捨離。因瞋犯者。為過麤重。易可捨離。因癡犯者。為過深重。復難捨離。所以者何。貪結能為諸有種子。生死蔓延連持不絕以是義故。微細難斷。因瞋犯者。墮於惡趣。可速除斷。因癡犯者。當墮八種大地獄中。難可解脫。舍利弗。若諸菩薩。成就五無間罪。及犯餘罪。菩薩應當於三十五佛前。晝夜獨處。殷重懺悔。
[○@己]次。顯名。科分十二[○@庚]初。第一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仁。姓也。從慈悲利物以立名。牟尼。此云寂默。字也。依智慧冥理而為號能仁故。不住於涅槃。寂默故。不住於生死悲智並運。真俗雙融。故名釋迦牟尼也。此佛從姓字合稱。
[○@庚]二。第二之第六。五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
金剛不壞者。淨名云。如來身者。金剛之體。物不能壞。諸惡已斷眾善普會。何疾何惱。故名金剛不壞也△寶光者。楞嚴云。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現佛。宣說神咒。故名寶光也△龍尊王者。謂龍中最尊。故稱曰王。以喻如來法王眾聖中尊。故名龍尊王也△精進軍者。謂世軍勇猛精進。能卻怨敵。如來為大法將。降伏魔軍。故名精進軍也△精進喜者。謂精進。乃修道之寶。由精進故。專心向道。得法喜樂。佛果圓成。故名精進喜也。此五如來。法喻表顯。
[○@庚]三。第七之第十。四佛。
南無寶火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寶月佛。
寶火者。顯非世間之火也。有四義故。一。焚燒義。以喻燒諸煩惱故。二。照了義。以喻佛光普照故。三。熏炙義。以喻真如內熏故。四。成熟義。以喻成熟善根故。具此四義。故名寶火也。如楞嚴云。如來藏中。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是也。此喻如如佛身△寶月光者。寶。體也。以表法身。月。相也。以表解脫。光。用也。以表般若。體相用顯。故名寶月光也。此喻如來功德佛身△現無愚者。謂智光一發。癡障全消。故名現無愚也。如圓覺經云。智慧愚癡。通為般若。此喻如來智慧佛身△寶月者。寶。濟苦義。月。清涼義。謂以清涼寶。普濟眾生。除熱惱苦。故名寶月也。此喻如來應化佛身。此四如來。法喻顯德。
[○@庚]四。第十一之十二。二佛。
南無無垢佛。南無離垢佛。
無垢者。謂如來自性清淨。本無垢染。故名無垢也。如法界論云。自性清淨。無有染著。故名如來也△離垢者。謂如來覺體。無量劫來。永離煩惱塵垢。故名離垢也。如法界論云。不淨眾生界。染中淨菩薩。最極清淨者。是說為如來。前是在纏如來藏。本覺性淨故。後是出纏如來藏。圓覺究淨也。此二如來。並約法說。
[○@庚]五。第十三之十五。三佛。
南無勇施佛。南無清淨佛。南無清淨施佛。
勇施者。謂以財法無畏三種。等施眾生。無有懈退。故名勇施也△清淨者。謂如來自性清淨離諸塵染。內外洞徹。無幽不燭。故名清淨也△清淨施者。謂以正助道法。教化眾生。三輪體空。能所不著。故名清淨施也。此三如來。悲智雙融。事理顯德。
[○@庚]六。第十六之十九。四佛。
南無娑留那佛。南無水天佛。南無堅德佛。南無栴檀功德佛。
娑留那者。此云甘露水。謂甘露有起死回生之功。佛法具轉凡成聖之德。有此功能。故名娑留那也△水天者。謂以性天理水長養心苗。修習觀行。成正覺果。故名水天也△堅德者。謂以無漏戒法。修攝其心。如保浮囊。堅守不破。以德彰名。故名堅德也△栴檀功德者。謂有益於事曰功。救度一切曰德。謂如來說法。不可思議。眾生聞之。如得栴檀。病即除愈。具此力用。故名栴檀功德也。此四如來。法喻顯德。
[○@庚]七。第二十之二十二。三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南無光德佛。南無無憂德佛。
無量掬光者。掬。撮也。謂如來妙相。撮出光明。重重無盡。故名無量掬光也△光德者。謂慈光普照。利益有情。恩德無盡。故名光德也△無憂德者。謂如來證大涅槃。永離諸漏。無有憂惱。具此功德。故名無憂德也。此三如來。皆以德顯。
[○@庚]八。第二十三之二十六。四佛。
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南無財功德佛。
那羅延者。此云堅固。謂佛身堅固。猶若金剛。無能沮壞。故名那羅延也△功德華者。謂如來功成妙智。了悟真常。萬行因華莊嚴果德。故名功德華也△蓮華光遊戲神通者。華光。表佛智也。謂光雖遠照。而本不移。以喻如來遊化諸方。不離華光三昧。皆以神通變現。故名蓮華光遊戲神通也△財功德者。謂如來以功德法財。普濟諸有。證大菩提。故名財功德也。此四如來。從喻顯德。
[○@庚]九。第二十七之二十九。三佛。
南無德念佛。南無善名稱功德佛。南無紅焰帝幢王佛。
德念者。德。成佛之本也。念利生之心也。以德故上弘佛道。以念故。下化眾生。二利同圓。故名德念也△善名稱功德者。善。讚美之稱。謂如來所修利生功德讚莫能窮。見相聞名。咸霑利樂。故名善名稱功德也△紅焰帝幢王者。紅焰。乃天帝宮中赤珠幢之光也。珠光遠射。故曰紅焰。此幢惟天帝宮中所有。故稱為王以喻如來身相紫金光焰。大千國土。惟佛最尊。故名紅焰帝幢王也。此三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第三十之三十三。四佛。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南無鬥戰勝佛。南無善遊步佛。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
善遊步功德者。謂如來行步。猶若象王。不類餘人。輕舉妄動。凡所施行。皆能感發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增長功德。故名善遊步功德也。又具三種意生身。善遊步者種類意身。功者。三昧意身。德者。覺法意身也。詳如楞伽經說△鬥戰勝者。謂佛以智箭禪弓。光明慧劍。與陰魔煩惱魔共鬥。諸天魔外。戰力不如。咸皆受化。故名鬥戰勝也△善遊步者。謂如來以神足力。周遍十方。自在遊行。感化諸有。故名善遊步也△周匝莊嚴功德者。謂十方三際生佛依正。悉以功德法行淨妙莊嚴。非類世間。有為物比。故名周匝莊嚴功德也。此四如來。以法表顯。
[○@庚]十一。第三十四之三十五。二佛。
南無寶華遊步佛。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
寶華遊步者。有二意。一。謂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也。二。如來足下。有千輻輪相。凡所遊行。寶華乘足。故名寶華遊步也△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者。寶蓮。清淨無垢之華也。善住。身心安住故。娑羅。此云最勝。亦云堅固。既勝且固。故名樹王。謂如來於此樹下。安住身心。起智斷惑。心寶如蓮永離諸垢。猶如樹王。最勝堅固。故名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也。此二如來法喻表顯。
[○@庚]十二。法界身佛。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法界藏身者。有其二意。一。謂因名法藏比丘。果成法界藏身報也。二。如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今彌陀亦法界身。遍十方虛空法界微塵剎土中也。阿彌陀者。此翻亦有二意。一。云無量壽。謂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二。無量光。謂彼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有障礙故。然理實身相功德。依正莊嚴。皆無有量。故稱阿彌陀也。此亦單就法說詳如諸淨土經。略釋三十六佛名竟。
寶積經云。一切眾生。若有五逆十惡萬劫不通懺悔者。應須頂禮三十五佛。至心懺悔。一切罪障。即皆除滅也。然此三十五佛後加彌陀佛者有四意故。一。彌陀佛名。一稱禮時。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五逆三途。悉超脫故。二。彌陀化主雖在西方。發願來度娑婆世界眾生。接引十念往生九品故。三。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現在說法。普度十方。諸眾生故。四。釋迦如來。與十方佛。並讚阿彌陀佛故。有此四意。所以加也。問。如來德號有無量義。今約此一種以釋者。豈非缺略耶。答。有二義故。一者諸佛名號。無有定故。或依姓立。如釋迦。彌勒。或從字稱。如無垢。離垢。或依。或正。如栴檀窟。阿閦毘。或喻。或法。如山海慧。金海光。因果如彌陀。功德如勇施。名雖各異。義實互通。故法苑云。如釋迦翻能仁。豈有一佛非能仁也。阿彌陀。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但以逗機設化。故隨世建立也。二。諸佛名號通同一故。華嚴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楞伽云。一切諸佛。四種皆等。一。字等。如佛十號。二。語等。六十四種梵音言語。三。身等。法及色身。四。法等。正助道品。準二經義。則此八十九佛名德。一多遍容。彼此交攝。舉一佛即通一切佛。釋一義。即顯無量義。有何增減不圓融耶。
[○@乙]四。懺悔分二。初。長文。二。重頌[○@丙]長文復二初。發露懺悔。二。陳善回向[○@丁]初中又三。初求佛哀祐。二詳列罪障。三總申懺悔[○@戊]今初。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諸世尊當慈念我。
如是下四句。總結諸佛也。如是。指上八十九佛而言。等者。該通十方微塵剎土無量佛也。向下正顯在無量諸佛前發露之意。一切世界諸佛世尊者。是橫遍而言。常住在世者。乃豎窮而說謂佛真法身。湛若虛空周遍法界。恒常不動故是諸等二句。求佛哀祐也。謂諸佛大慈當哀念祐助於我。令我今日發露懺悔。罪障悉除也。
[○@戊]二。詳列罪障分三。初業障。二惑障。三報障。[○@己]初中又二。初總陳。二別舉。[○@庚]今初。
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已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若我三句。明積生。此生現世也。前生。過去也。無始。歷劫累世也。謂生死無間。往來不斷故。所作四句。別開眾罪。所作罪者謂於三業六根。所作一切罪也。眾者。在家姦盜。殺害等。出家。性。遮。輕重等。自作者。親身作也。教他者。令人作也。見作隨喜者。謂見聞他。人作罪。我隨順歡喜。勸。讚。激發。方便成就也。自作。身家罪。教他。口家罪。隨喜意家罪也。
[○@庚]二。別舉分三。初盜三寶物。二造五逆罪。三行十惡法[○@辛]今初。
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
若塔下二句。標用物。塔者。謂佛身像塔院與佛祖舍利塔也。僧者。三師。七證。住持剃度。依止。受業等也。四方僧者。一。指現前四方僧眾。二。影嚮過未。四方僧眾。以招提常住。極三際故。物者。謂供養三寶物。及施現未四方賢聖僧等物也。若自三句。出罪障也。不與而行偷盜。謂之取。如強劫竊詐等。觀經云。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如此罪人。應墮地獄。
[○@辛]二。造五逆罪。
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初句。罪相也。五無間罪者。謂法界有情。隨所造作。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上名五逆)弒和尚。弒阿闍黎等業。(名七逆罪)受此苦報。無有間斷。故名無間罪也。五者。一。趣果無間。趣。即向也。謂諸有情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罪業所感。悉同受之。故名趣果無間也。二。受苦無間。謂諸有情。於劍樹。刀山。鑊湯爐炭。烊銅。銕汁。備受諸苦。無有休歇。故名受苦無間也。三。時無間。謂諸有情。墮此地獄。歷劫受罪。無時間歇。故名時無間也。四。命無間。謂諸有情。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間。故名命無間也。五。形無間。謂此地獄。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切有情。於中受苦。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名形無間也。若白下三句造作也。梵語阿鼻。此云無間。亦云無遮無救。若造七遮五逆罪者。當墮無間大阿鼻地獄中。問前但盜取三寶中物。其罪尚輕。云何先懺。今則殺害二親。僧。佛。其罪甚重。何後懺耶。荅。前盜物罪。較弒雖輕。易作。多作。故當先懺。此弒逆罪。較盜實重。難作。少作。故後懺也。又不信三寶。然後偷盜。隨起邪見。撥無因果。甚至殺害。故為先懺。若弒師長。僧眾不容。及弒父母。王法必戮。在家出家共怖。作者千萬中一。難得其事。故後懺也。
[○@辛]三。行十惡法。
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
初句示惡業。惡者。謂體性是罪故。十不善道者謂乖理之行。名為不善。十者。一。殺害。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言。五。綺語。六。惡口。七。兩舌。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皆由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於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不善道。亦即十惡法也。若自下起造也。人天道中。十惡並作。正法。念經說。此十不善道。是地獄因。於十善道。應當修學。則於惡趣。永不墮落也。
[○@己]二。惑障。
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初句總前三種也或有下。依業起惑也。覆藏者謂覆隱藏匿也。隨煩惱攝。於自作罪。恐失利譽覆藏不露也。於他作罪揚其醜惡。暗顯己長。故不覆藏也。此兼自他分攝。若單自言大則覆藏小則不覆也。又初則覆藏。恐人輕毀。後必悔惱不覆藏也。唯識論云。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此覆貪癡分攝。
[○@己]三。報障。
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趣。邊地下賤。及蔑戾車。
應墮者。明前惡業是因。此七種報是果。理應受斯苦也。梵語泥犁耶。此云地獄。謂獄在大地下故。上品逆惡所墮。稱為火途。從燒熱得名。梵語闍黎哆。此云餓鬼。長受飢虛苦故。下品逆惡所墮。稱為刀途。從驅殺為名。梵語底栗車。此云畜生。為人世畜養故。亦云旁生。形旁不正故中品逆惡所墮。稱為血途從相啖為名。惡趣者。謂修羅神道等。觀經云。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應墮惡道。受苦無窮。邊地者邊海鹵地窮隅困島也。下賤者。為人奴僕。受他遣使也。蔑戾車。此云惡見即邪見家人。資中曰。邊邪不正見家人也。經云。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劇苦已。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等。
[○@戊]三。總申懺悔。
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
如是。指上業惑苦三道障處也。等者。謂攝八難及餘見障也。所作罪障者。謂於身口意所作三障罪也。今皆懺悔者。謂包藏瑕疵。佛不許可。所以念地獄苦。發菩提心求哀懺悔。願如上等罪。悉皆消滅也。觀經云。為讚阿彌陀佛威德。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清涼風。吹諸天華。上有化佛。迎接此人。又云。至心十念。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見金蓮華住其人前。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聞稱一佛功德。尚且如是。況復稱禮八十九佛名耶。則今懺除罪障。如風掃地。纖毫不餘矣。
[○@丁]二。陳善回向分三。初。復請證明。二。別舉善根。三。總結回向。[○@戊]今初。
今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我。
初句。求佛也。諸佛者。十方一切佛也。世尊者。三世所尊也。總該同前。當證等句。請證也。證知者。謂當以天眼他心通。鑑我此世善根也。憶念者。謂當以宿命漏盡明。達我前世。無始生來善根也。
[○@戊]二。別舉善根。
我復於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
我復下四句。略舉多生也。前者謂我身在於諸佛前也。如是言者。謂指下所陳語言也。此生現生也。餘生。過去生無始生也。曾行下。詳列眾善也。布施者。謂施錢財穀帛。衣食樂具等。種種供養。布於三寶門中也。淨戒者。謂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菩薩大戒。至心守持。如護明珠。毫無損失故。此舉六度之二也。乃至者。謂燒香散花。燃燈掃地。低頭合掌。頂禮讚歎。誦經。持咒等。此舉萬行之一也。施畜生。者。如佛下食於狗。一摶食者。取少分食。而分惠之也。然施則治前盜取。戒則治前逆惡也。淨行者。謂三十七品助道法。八萬四千波羅密行也。此治前覆藏。不覆藏罪障也。成就眾生者。謂若財。若法。及諸無畏。隨其所須悉令如願。此治前三途苦報也。菩提者。謂七菩提。三菩提。此治前四惡趣。及邊邦地也。無上智者。謂一切智。一切種智。此治前下賤。與邪見人也。所有善根者。謂結如上所修善根故。此治前三障道也。
[○@戊]三。總結回向。
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一切下分二。一。總明。初二句。施善也。開二意。一。上句集戒施下句量善根。二。合集。約過去。校計約現在。籌量。約未來。皆悉等句。回向也。施善。是因。菩提。是果。謂回因向果也。亦可舉一。攝三。謂施三寶。菩提。上智。是回因向果義。施畜。成就。是回自向他義。守戒。修行。是回事向理義。當如法思之。如過等四句。乃例顯引今。普願回向是例同三世諸佛也。
[○@丙]二。重頌。
眾罪皆懺悔。諸福盡隨喜。及請佛功德。願成無上智。去來現在佛。於眾生最勝。無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禮。
眾罪下二。先。別舉前功。懺悔句頌前六懺。隨喜句頌前七善。此二。回事向理也。請佛。頌前二證成智。頌前菩提上智。此二。回因向果也。眾生十界。通稱最勝者。佛稱無上眾生故。此二句。頌前成就。施畜。普願九界眾生。同於三世諸佛。共成正覺。是為回自向他也。此即普賢十願。及彌勒五悔之義。無量下二句總讚回向也。如上五願三向。功德深廣如海。如牟尼珠。利樂無盡。此唯諸佛能知。故我一心皈命禮也。前一頌。五悔通收。後一頌。具結前起後之意。
[○@乙]五。發願分二。初。正發行願。次。結願無盡。[○@丙]初中分八。初。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普皆回向。[○@丁]今初。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中所引華嚴行願品後重頌十大願偈者。謂欲令諸聞者。依之發廣大行願。直入一乘圓頓妙覺果海故也。然願願之中。皆具六相。十玄之義。如願思之其理自顯。茲不繁贅。
所有十方世界等者。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曰十方。過現未來曰三世。一切者該通十方三世諸佛也。人師子者。以喻佛也。佛本於人中得道故亦稱人。說法無畏。故喻師子。涅槃師子吼品云。如獅出窟。四足踞地。振尾發聲。水性之屬。潛沒深淵。陸行之類。藏伏窟穴。飛者墮落。諸大香象。怖走失糞。喻佛出世。圓音說法。如大雷震。降伏天魔。制諸外道。故云人師子也。永嘉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歡悅此初二句。舉所禮之境也。我以清淨身語意者。謂以戒攝心身不妄動口不妄言。意不妄想。如是三業虔誠。一心觀佛。正念翹勤。五體投地也。一切遍禮盡無餘者。謂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皆遍禮而無空過。故云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也。此三四句舉能禮之業也。能所皆空自然如願。經云。我以普賢行願威德神通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故云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也。又云。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皆悉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故云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也。後四句。明現身禮佛成廣大願也。總上二頌。乃是一者禮敬諸佛。懺悔多生以來。我慢障業。得尊貴身。
[○@丁]二。稱讚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於一下。先舉所讚經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故云於一塵中塵數佛也。又云。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故云各處菩薩眾會中也。此初二句。明一塵也謂於一微塵中。所有微塵數佛。並各處在菩薩眾會中也。無盡法界塵亦然者此例多塵也。謂無盡法界空中所有多塵。一一塵中所有塵數諸佛。亦各處在菩薩眾會中也。蓋有主。必有伴。今主處伴中。正是主伴和融。因果交徹。如一室千燈。燈燈相涉。無壞無雜。不相障礙也。深信者。謂深心信解也。由深心信解諸佛故得充滿也。各以下。次明能稱讚。初句。音聲。次句。言辭。三句劫際。四句。讚德經云。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故云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也。又云。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故云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也。以上八句。乃二者稱讚如來。懺悔無量劫來。(惡口障業。得無礙辨才)。
[○@丁]三。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 妓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以諸等八句。五塵供也。最勝者。勝有三義。一。最上。二。最妙。三。最多。華鬘傘蓋。燈燭色塵供。妓樂聲塵供。塗末燒香塵供。衣服。觸塵供。缺一飲食味塵。攝在供養事中也。梵語須彌盧。此云妙高山。縱廣八萬四千由旬。聚。堆積也。謂堆積此五塵妙供。一一皆如須彌山之高廣。而為供養諸佛。故云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也。經云。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蘇燈。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種種供具。常為供養者。是也。我以下四句。法供養也。大而無外曰廣。勝解心者。唯識論中。五別境之一心所也。深信者。亦善十一內。之一心所也。行願力者。普賢王之大願心也。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謂如上等法。我以勝解心。深信供養諸佛。皆仗普賢願力。方得成就。故云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也。當知前五塵供。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也。總上三頌。是三者廣修供養。懺悔多生多劫。慳貪障業。得大財富。
[○@丁]四。懺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諸惡業者。十惡業也。謂此十惡業障之根。皆由無始以來。貪瞋癡三毒所造也。貪者。引取之心也。瞋者。忿怒之心也。癡者。迷惑之心也。毒者。害也。謂此三種。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為毒。如意地一念貪愛。身則廣行淫慾。口則妄言綺語。意地一念瞋恚。身則廣行殺害。口則惡罵。意地一念愚癡。身則廣行盜竊。口則兩舌。既諸不善從一念而結業。今當還依一念而解釋也。如人地倒。還從地起。故我一念翹勤五體投地。披陳發露。求哀懺悔。若根。若枝。如湯潑雪。盡淨無餘也。此四句。即四者懺悔業障。正懺無始以來。所有諸惡業障。得依正具足。
[○@丁]五。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諸眾生者。指人天等諸有情也。二乘。即聲聞緣覺。各有二類曰有學者。研真斷惑也。曰無學者。真窮惑盡也。如來。果人。菩薩。因人。經云。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乃至成就。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志求菩提所修功德。我皆隨喜。豈但賢聖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毫之善。我皆隨喜。故云所有功德皆隨喜也。此一頌。即五者隨喜功德。懺悔多生以來。嫉妒障業。得大眷屬。
[○@丁]六。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世間燈者。以喻十方一切佛也。古云。如來不出世。萬古如長夜。今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各以智照之明破滅癡暗故云世間燈也。初二句。舉佛初成正覺。次二句。請轉法輪也。所言輪者有摧碾之義。謂如來說法。摧碾一切眾生之惑業也。經云。我當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故云。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也。此四句。乃六者請轉法輪。正懺悔無始以來。所有乘緩不求佛法障得慈善根。
[○@丁]七。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惟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十方三世曰諸。三覺具圓曰佛。梵語涅槃此云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奘。三藏翻為圓寂。賢首云。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稱寂。大經云。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至誠者。專意也。經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時。金身掩耀。玉毫收彩。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至誠勸請。莫入涅槃。故云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也。又云。惟願久住在世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說微妙法教化眾生。皆種善根。熏習成熟。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展轉利樂。一切有情。同圓種智。故云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也。不但如來涅槃。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欲入涅槃。我悉勸請也。此一頌。是七者請佛住世。正懺曠劫以來輕慢佛障。得智慧多聞。
[○@丁]八。普皆回向分二。先總。次別[○@戊]今初。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回向眾生及佛道
前三句是回前七願。後一句。乃向歸二處也。禮即禮敬諸佛。讚。即稱讚如來。供。即廣修供養。請。即請佛住世。轉。即請轉法輪。隨。即隨喜功德。懺。即懺悔業障。回向。即普皆回向。眾生。即恒順眾生。佛道。即常隨佛學。今第八願。即言回向者。謂欲回前七善向歸眾生。佛道故。言諸善根者。根有能生之義。謂能生長一切善法。利濟眾生。圓滿普賢。十大願故。經云。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乃至成就。無上菩提。故云回向眾生及佛道也。此即回因向果。亦乃回事向理也。此一頌。乃是十者普皆回向。總懺多生以來狹劣障得廣大善也。以上所引十二偈頌。是為普賢十種大願。若能於此隨順趣入。則能生長一切功德。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諸佛菩提。則能成滿普賢願海也。
[○@戊]次。別分三[○@己]初。回事向理。
願將以此勝功德 回向無上真法界
上句勝功德指前十願。事也。下句真法界。是實際地理也。志求滿足曰願。如阿難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是也。回向者。謂回事向理也。無上者。謂無過於上也。真法界者。謂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無障礙性。故云真法界也。
[○@己]二。回因向果。
性相佛法及僧伽 二諦融通三昧印
如是無量功德海 我今皆悉盡回向
初二句。舉所向。性者自性三寶也。謂自一心性上。照窮法界。即名佛寶。自性湛寂不遷。即名法寶。自心性中。寂照不二。即名僧寶。相者。別相三寶也。法報應化。即名佛寶。教理智斷。即名法寶。三乘階次。即名僧寶。上之三寶。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全依自己一性而顯。理也。此之三寶。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各各別有義相以明事也。理性三寶則絕朕。纖毫不立。真諦也。事相三寶則森然。萬法齊彰。俗諦也。俗是即真之俗。真是即俗之真。真俗融通。圓成中道諦也。入此諦觀。名為海印三昧。梵語三昧。此云正定。離偏邪曰正。絕昏散曰定。又云正受不受諸受。故名正受。又約真如自性。法界心地言之。此一心性。從來不與染法相應。佛寶真諦也。本來具足恒沙德相法寶俗諦也。自來圓融和通無礙。僧寶中諦也。本無委曲。本無散亂。是真三諦三寶三昧印也。又復此一心性。以不變義。即名理性三諦三寶。以隨緣義。即名事相三諦三寶。統總言之。若性若相。若理若事。皆不離此一心性中海印三昧定也。賢首品云。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三乘教廣度眾生。無量劫。隨其所樂悉令現。海印三昧威神力。第三句。明能回。如是者。指上十願諸善法也。出生功德。如海深廣故云無量。第四句。正回向也。我者。指行人自己也。回者。指上能回。因也。向者。指上所向。果也。謂我今以如是十大願王。無量功德海因。皆悉回向自性三寶。一心三諦。海印三昧果海之中。故云如是無量功德海。我今皆悉盡回向也。
[○@己]三。回自向他。
所有眾生身口意 見惑彈謗我法等
如是一切諸業障 悉皆消滅盡無餘
念念智周於法界 廣度眾生皆不退
所有下分二。先。回懺滅障無餘。初句。能造三業具。二句。所作惑業法也。見惑者。謂身見。邪見。邊見等惑也。彈者。貶斥也。謗者。誹毀也。我法等含二意。一。謂我佛所說法也。二。謂我指身即身見也。法。指佛法。謗無佛法。撥無因果。即邪見也。等指斷常二邊見說。業障者業單彈謗我法等業也。障。兼見惑。煩惱障也。皆消滅者。謂悉皆仗回自向他之力。消諸業障盡淨無餘也。問。彼人造業。應須彼人自懺。如何我之回懺。能消彼之業障耶。答。以天性相關故。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則彼之業障。即我之業障也。我之回懺。即彼之回懺也。消滅何為不可乎。念念下。次。向度生皆不退。心運實智。證諸佛法界理。心運權智。度法界諸眾生。三法既然同一性天智月故我回自向他之力。能令念念智周一大法界廣度眾生。皆到諸佛不退之地。故云念念智周於法界廣度眾生皆不退也。
[○@丙]後。結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四法廣無邊 願今回向亦如是
此偈總結普賢十大行願無盡際也。前二句。明四法若盡。則回向亦盡。後二句。例四法無邊則回向願。亦無邊也。四法者。一。虛空界。二。眾生。三。業。四。煩惱也。經云。虛空界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十願。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十願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故總結云。願今回向亦如是也。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三稱)。
大行普賢菩薩者。謂供養一切心無厭足。故稱為大。難行能行。難作能作。故稱為行。行彌法界。故名曰普。位鄰極聖。故名曰賢。萬行莊嚴。諸佛法藏。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也。然無邊勝福莫過行門。諸佛菩薩。從行門出。故華嚴會上。推普賢菩薩為長子。以其先入如來藏身三昧後說行願。復稱願王。示其願行。當依此修證。不唯滅罪生福。實能見性成佛也。大行是法。普賢同佛。菩薩屬僧。如是三稱。則三寶全具。首尾照應事理無礙也。
大懺悔文略解卷下(終)
跋
經云。造罪滿大地。積惡如恒沙。惟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應知此法。不可思議也。蓋由凡夫不了。顛倒是非。但知求福。而不求悔。殊不知罪滅即福生未有罪不滅而福生者也。故不空不動。二尊者。體佛弘慈出此懺文。普勸人人精修勤學。一念感通諸佛。自然垢淨光生。又何愁不是千佛一數其懺悔之功豈小補哉。
時
康熙己丑冬分第三白半月長淨書玉閣筆識